《漫长的季节》掉分了,就是因为爹味吗?
这个秋天咋这么长呢,像过了一辈子似的。”王响失神地望向虚空,说出了这句点题的台词,雪花纷纷落下。弹幕中“封神”二字密集输出,《漫长的季节》宣告完结。
这一刻,无数观众和王响一起,过完了东北桦钢下岗工人跌宕起伏的一辈子,打响了共鸣的响指。
(资料图片)
好的文艺作品就是如此,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颤,并且如风拂弦,久久不能平静。
距离《漫长的季节》收官已有一周多时间,依然后劲十足,日均播放量维持在2000万以上,每天仍有数万人涌入豆瓣为其打下高分。作为近年来口碑最好的国产悬疑剧之一, 《漫长的季节》创下近8年来国产剧的最高评分纪录——豆瓣开分9.0, 并且随着剧集更新评分一路走高,5月1日正式完结后,次日豆瓣评分更是冲高到了9.5分,后续虽然有所回落,但也维持在9.4分。
但是和剧集口碑不相称的是,这部剧在播出期间的热度反响并不够强烈。
云合数据显示,《漫长的季节》在更新前期播放量一直不高,4月22日开播时有效播放市占率不到2%,甚至没有进入前十,直到4月26日才挤进前五。5月1日大结局当天,《漫长的季节》有效播放市占率达到最高9.4%,但也仅排在第二名,并且在更新期间单日播放量一直未能突破2000万。
从豆瓣评分人数来看,和该剧导演另一部作品《隐秘的角落》也有一些差距。完结第八天,《漫长的季节》评分人数38万人,而《隐秘的角落》刚完结时,豆瓣评分人数便超过46万,现在已经超100万人。
清博舆情显示,《漫长的季节》的舆情综合指数自开播起持续上升,至今都居高不下。值得一提的是负面指数,与清朗指数走势一致,且呈你追我赶的态势,足以可见针对该剧的负面情绪不少。
清博舆情网址:https://yuqing.gsdata.cn/
豆瓣9.4分,剧情、演技都在线,这是一个国产剧接近封神的高度,观众还在争议什么?
01
小城市里的小人物
和近年来火热的大部分悬疑剧相比,《漫长的季节》在悬疑色彩上并没有那么典型。正如剧中主要角色龚彪扮演者秦昊在微博所说的, “悬疑是外套,命运是内核”。
尽管故事从一起尘封将近20年的碎尸案展开,并且采用了1997、1998和2016年三条时间线讲述,但与猜测凶手是谁相比,更多观众关心的其实是剧中人物的命运。
2016年,出租车司机王响、王响的表妹夫龚彪、退休警察马德胜,因一起出租车套牌事故重聚,三位东北中老年人由此重启了对18年前“未完结”碎尸案的调查。
范伟饰演的王响,是一个东北家庭里的典型父亲。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从小生活在钢铁厂,他热爱火车司机的工作,认真踏实,但视野有限,对个人能力总是过于乐观,喜欢揽事儿又容易坏事儿。他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爱儿子爱老婆,但和儿子王阳沟通时总显得蛮横,对老婆罗美素呼来喝去。他当然是善良的好人,只是对爱的表达方式充满大男子主义,不然,罗美素也不会在料理完王阳的丧宴之后,如此决绝地自杀赴死——世界上已经没有值得她留恋的事情了。
桦林钢铁厂则是桦林这座东北小城的“父亲”。桦钢的体量几乎等同于城市本身,是整个桦林的经济支柱。剧中不厌其烦地呈现了王响与桦钢的关系——王响的父亲曾参与桦钢的创建,王响最为骄傲的事迹就是曾获得厂里的劳模称号。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东三省还是“共和国长子”的时代,这为王响带来了极强的集体使命感和荣誉感。
桦钢与王响的过去、家庭、价值实现紧紧相连,它在剧中代表的是时代之父。随着共和国长子的没落,工厂的衰败,王响“钢厂子弟”、“祖国主人”的信心,在命运的车轮下被碾成碎片。
在如此沉甸甸的故事背景下,串联起故事的核心却是一个极具破碎感的女孩子,沈墨。作为碎尸案的幕后元凶,导演却没给她一个脸谱化的恶人形象,通过对其悲惨命运的描述——从小被养父以爱之名进行圈养和侵犯;与刚结识不久的同事交心,却被下药送给港商老板性侵——让其行为仿佛有了更多合理性。
尽管非常委婉,但是通过全剧对那个时代细致入微的描述,以及剧中人物命运的安排,其实导演已经指出了这一切悲剧的最终指向: 历史的车轮不会在乎人性的多样,个人命运不过是时代沉浮下的一粒沙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喜欢该剧的人认为“东北真是一块文学热土”,“好看的不是命案,而是命运”。
在不喜欢的人群中,有一个致命的理由,是因为觉得 它“爹味十足” 。
前两天娱乐圈大V萝严肃发表一篇《逆风吐槽「漫长的季节」,这漫长的爹味》,收获了阅读量10w+。
作者认为,《漫长的季节》最让她难以忍受的地方是“太爹了”。剧中一直在表现男人的痛苦、男人的伤痕,但是女人们的痛苦就成为了背景板,同时女性的互害还构成了悬疑情节的助推器。
这篇文章迅速让网友站队,评论区立刻对立,且火药味浓厚。
02
文艺作品该摒弃一切爹味吗?
讲真,我们以前一直拒绝发表关于任何男女对立方面的言论,但看到这篇影评确实坐不住了:如果文艺作品连爹味展现都是罪,那文艺作品该展现什么?
是重起炉灶,要求作者写一部东北下岗女工悲剧命运?还是用数据统计严格审查,点名要求作品里女性视角必须占50%以上?
如果一部作品出来,人们去指责有无女性视角、有无爹味、人物的三观是否正确,他们用一条条自己认可的规范去给文艺作品建立藩篱,然后反过来讽刺审查严苛,文艺作品不会百花齐放,只会有永远政治正确的样板戏。
我不喜欢用一个标签概括一部作品的做法,这对创作者不公平。 标签很狭隘,而好的作品都是丰富的,甚至有一种暧昧性。越是伟大的作品,其中塑造的人物越难贴标签。
《漫长的季节》里确实有爹味。但角色的爹味不代表作品本身的爹味,更何况其中沈墨的反抗,本身就是在反爹味。
再者,《漫长的季节》是一部地域性和时代特征非常强烈的作品,在这部剧中,角色的爹味非常必要。剧作只负责塑造人物,不负责塑造完美人物。
甚至很多人因此觉得男性形象塑造得太过真实而反感。
如果将一切看不爽的剧情都归结于爹味太浓,归结于“你是男的,你就多讲述男的,女人的苦难你全然无视”,好像一部剧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衡,就要扣上爹味、厌女的名号—— 这并不会让女性痛苦得到更多曝光和理解,只会让女性视角变成政治正确和流量密码。
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反映真实如果是一种罪过,那么观众们就不必要再去期待什么现实批判意义。
此外,正如文章第一部分所述,导演在《漫长的季节》中所展现的,是一个层层复制的爹的系统。真正追究,要追溯共和国的军工,民国给黑土地的工业遗产。这是大原生家庭下,经历国营改造、国有资产流失、计划经济坍塌下才有的一个个小的原生家庭。
这部剧的闪光点是来自在一度信奉的体系瓦解之下、在法理之外民间遭遇挫折的灰色地带,这些丧失尊严的人们,如何努力挣扎去捍卫生活的权利。
导演是是写实而诗意地呈现出了爹味笼罩下平凡个体的多面人生。关于这一点,巴布尔总结得挺到位。他说,爹的系统是层层复制的,而我们普通人日常见到的只是金字塔结构底层的那块小爹砖石。
一部作品能够引起沉思、争议和多角度解读,想来导演的使命也就达到了。但凡事都打女权牌,实在大可不必。
作者:张岑 排版:骆伟玲
图片源于Q仔互联网冲浪所得,若有侵权,后台联系,Q仔滑跪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