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息:白沙溪三十六堰:一方水土养出“三百六十行”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⑳
白沙溪全景。金华市婺城区水务局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燕巧
【资料图】
工程档案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公元27年,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在白沙溪上筑堰,名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现今,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
申遗成功时间:2020年12月
一线探访
一溪白沙水,蜿蜒数道弯。丽春五月,浙江省金华市的白沙溪水位上涨,涓涓溪水经由三十六堰流进千百沟渠,滋养着婺南山区的万物生灵。
走进白沙溪三十六堰灌溉工程展陈馆,一眼看到三十六堰灌溉工程沙盘旁边就是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的塑像。1900多年前,卢文台率部将36人隐退来到金华婺城,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察地形,在沙畈乡的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开启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
往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卢文台及其部将后人与当地老百姓传承白沙堰的实践经验,又陆续在白沙溪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上从沙畈堰到中济堰,共计三十六座堰坝的梯级堰群,白沙溪两岸大片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旱龙堰。金华市婺城区水务局供图
以潭筑堰,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效益
三十六堰大部分堰前都有一处天然的深潭。有何讲究?
“用现代水力学理论分析来看,以潭筑堰,不仅可以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而且可以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金华市婺城区水政监察大队副大队长王丛云介绍,三十六堰修筑过程中,古人针对溪水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了“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的方式,形成了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极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随着白沙溪36座堰坝的梯级堰群建成,极大改善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白沙溪两岸一度水碓林立,水磨坊遍布,两岸良田得以旱涝保收,浙中地区成为重要粮仓。
玉山堰。金华市婺城区水务局供图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在19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白沙溪三十六堰经过不断损毁与修复,实现了堰坝结构的升级,经历了从简便易毁到加固防毁的过程,为后人筑堰、修堰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实现古代水利工程“古为今用”。
据介绍,白沙溪堰群有一套完整的堰坝管理制度。古时,官府制定堰帖,明确各堰水权和工程岁修责任,指导三十六堰的协同管理,保证干旱时期上下游各堰的公平用水。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金兰、沙畈2座大型水库和88座小型水库,使之形成大、中、小水库相连,库、堰、渠、渎相接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灌溉网络,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现在还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婺城南部山区的优质水源也借由白沙溪堰水利工程辐射整个金义都市新区(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为数十万居民提供优质水源。
粮、窑、酒、旅等众多业态因它而兴
进入5月,白沙溪沿岸陆续完成早稻播种,进入田间管理阶段。
“500多亩水稻全靠白沙溪灌溉。”婺城区白龙桥镇上下邵村种粮大户薛红月说,得益于水源和土地资源优势,近年来上下邵村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水果种植等传统和特色农业。目前村上已种植水稻1000多亩,建有葡萄基地上百亩、蓝莓基地50多亩。
在三十六堰的滋养下,白沙溪沿岸不仅农业生产长足发展,这方水土上的三百六十行也因之兴盛。
“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申遗,有着人文历史底蕴的特色优势。”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党委委员江勤学在水务局工作时全程参与了申遗申报工作,据他介绍,在白沙溪流域,既有规模庞大的古庙群,又有22处历史文物点,白沙溪的婺州窑和金华酒文化都发源于此。
琅琊镇白沙溪一带。 高和平 摄
琅琊镇泉口村位于白沙溪南畔,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金华铁店古窑址”就在该村自然村铁店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该窑址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据考证,铁店窑生产的陶瓷曾由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也就是现在的宁波,再行出海。
唐宋时期,白龙桥旁的“酤坊”酒坊酿造的金华酒声名远播,该村庄现在以简称“古方”作为村名。“现在村里还有农家酿酒。”白龙桥镇副镇长徐晓明介绍,金华乡间的农家酿酒之风也存续至今。
位于白沙溪畔的新昌桥村则依托白沙溪滨水景观、美食广场、特色民宿等,每天吸引游客2000余人,通过留住客源拉动消费,实现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历经1900多年的洗礼,白沙溪三十六堰孕育了包括治水文化、金华酒文化、婺州窑文化等在内的白沙溪文化体系,融合了科学的治水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它不再只是“旱涝保收”的古老水利工程设施,更成为一扇展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文化窗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