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粽子节”,竟然不是端午?-热点

2023-06-17 19:17:46 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

进入农历五月,我们接连迎来两个节日:五月初四夏至,五月初五端午。都说端午节别名“粽子节”,但你知道吗,最早的“粽子节”,并不是端午,而是夏至。

上古时期,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极为看重的盛大节日。夏至也称夏节,这天要祭祀土地神,以祈祝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这时正好赶上夏收,新收的黍就用作了贡品。天子会在夏至日亲自尝黍,民间则用黍来祭祖。后来,人们把黍米包在竹叶里面,做成牛角的样子,名曰角黍,专门用于夏至祭祀。

竹叶包黍米拧成牛角形状,这个画面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什么?对,这种叫角黍的夏至标配食物,正是早期的粽子。

那么,为什么夏祭要用角黍呢?黍在古代被称为“火谷”,火属阳,竹叶属阴,竹叶裹黍米,二者结合,即为阴阳调和。古人认为过了夏至,阳气会慢慢减少,阴气会逐渐增多。吃上一只粽子,也就意味着告别“阳”,迎接“阴”。

事实上,不仅仅是吃粽子,采杂药、除毒物等,也曾是夏至民俗。这个时节天气湿热,容易滋生蝎子、蜈蜙等毒虫,所以古人将农历五月称为“恶月”,五月初五端午这天则是“恶中之恶”。东晋有位将军叫王镇恶,就是端午出生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师父柯镇恶,想来也和王将军同一天生日。古人如何“镇恶”呢?就是有端午有夏至的“恶月”,采草药洗澡、佩香囊防虫、挂艾草辟邪等等等等。

为了“镇恶”,农历五月的夏至与端午,人们都在忙着驱虫、防毒。成书于魏晋时期的《风土记》中写道:“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可见魏晋时端午夏至二节并重,节俗已有融合。到了唐代,夏至和端午进一步融合。随着屈原“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爱国精神越来越为后世所铭记,端午逐渐取代夏至,吃粽子等节俗也就成为端午标配了。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