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种油菜 创下高产新纪录

2023-07-12 06:15:59 来源:解放日报

种粮大户张绿林在江苏盐城东台市的沿海滩涂上,承包了2000亩土地,用来自建农场。俗话说,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记者初次听说时,感到十分诧异,张绿林这门生意岂不是稳赔不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想到,现实正与记者的设想完全相反。从1996年租地至今,张绿林算过,“农场效益还可以”。今年6月,其中一片轻度盐碱滩涂地上种出来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实收菜籽亩产为323.87公斤,创下全国盐碱地油菜高产新纪录,这一数字甚至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还要高出59.2%。

盐碱地变良田,正在张绿林的农场中成为现实。据测算,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张绿林的经验能复制得更广泛吗?

20多年滩涂变良田

张绿林的2000多亩油菜地,距离黄海只有1公里左右,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地里就能看见海。

上世纪90年代,盐城沿海围垦,这里常年被潮水浸染,是名副其实的盐碱地。当时张绿林正尝试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虽然这片地土壤条件不好,但胜在面积大,且连成片,进行规划开发时,留出的道路也宽。而寻常耕地大多零散分布,村里道路狭窄,大型的播种机、收割机宽度达到6米,根本开不进田里。

“当时种粮食是不可能的,只能种一些耐盐碱的作物,比如油菜。”张绿林说,“油菜能立苗就能有收获,麦子、水稻种下去,苗都出不来。”这片盐碱地上种油菜很合适。以前种油菜要靠农户养出幼苗再移栽,收割的时候也需要人手,平均每亩地得雇3个人打理;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每百亩油菜地只需要2个工人,人工成本大大下降。

即便如此,盐碱地产量也赶不上肥沃耕地。租下土地的前4年,张绿林持续投入,回报寥寥。

在盐碱地上发展农业,土壤改良是绕不过的门槛。油菜是秸秆作物,成熟收割之后,将秸秆粉碎,再埋进土壤里,能够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埋下去的秸秆与下层土壤之间形成“隔离层”,增加土壤通透性,下层盐分不容易上返,上层盐分更容易随着雨水溶解。这是土壤改良的有效手段之一,叫秸秆还田。

如果到张绿林的农场看,田里横着竖着开了很多条沟,网格状的,看着奇怪,其实是另一种改良盐碱地的手段。开挖排水沟,下雨时土壤中盐分溶解到雨水中,并随之下渗,再流到排水沟里,将土壤逐步清洗淡化。

经年累月,土壤盐度逐步下降,肥力日渐提升,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也能成活。2000年,张绿林农场账上开始有收益了。现在,昔日盐碱地已成为良田,海边的地理位置反倒显示出优势,“旱的时候净化海水浇田,涝的时候从排水沟往海里引。”张绿林说,甚至有些旱涝保收的意思。

盐碱地成了“聚宝盆”

“东台有85公里的海岸线,以及沿海广阔的滩涂盐碱地。”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研究员介绍,盐碱地的有效利用一直是当地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命题。

与此同时,我国是油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进口大国,我国食用油对外依赖度大约为70%。目前,我国常年种植油菜的面积在1亿亩左右,可用于油菜生产的盐碱地面积也在1亿亩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把适合油菜种植的盐碱地都利用起来,我国食用油依赖进口的局面将可能得到缓解。

去年10月,张绿林在农场种下了200亩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这个品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带领团队历经10年攻关选育而成,具有耐盐碱、耐密植等特点。“普通油菜每亩地种1.8万到2.5万株,这个新品种能种将近6万株,并且化肥农药等投入并没有增加太多。”张绿林说,密度翻倍,产量自然就高。

今年6月初,经过现场测算,“中油杂501”实收亩产323.87公斤,亩产油量约163.17公斤,比当地油菜平均单产增加59.2%,比当地油菜平均亩产油量增加82.3%。另外,种植油菜后土壤盐含量降至约1‰,是周边冬闲区土壤盐含量的50%左右。

盐碱地变良田,更是“聚宝盆”。张绿林算了笔账,新品种在人工、农机具、农药、化肥等投入上每亩生产成本400元左右,可节约生产投入100元以上。同时,在沿海滩涂轻度盐碱区,每亩可多生产50到90公斤菜籽油,效益增加1000元以上。

这是油菜品种培育的重要成果。不过,即便是这样优秀的品种,也无法适用于所有盐碱地。经过20多年的改良,张绿林的农场已是轻度盐碱地,盐分控制在1.5‰左右。中度盐碱地上,即便是经验复制,也有很多难关要攻克。至于重度盐碱地,主要目标仍然是改良土壤。

虽然任重道远,但张绿林20多年的实践证明,盐碱地改良是行得通且值得一试的路子,这对保障我国油料安全和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如今,油菜收割后,2000亩盐碱地上,水稻已经插秧,待到秋天,又能见一片金灿灿的稻田。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